调查发现,去年房产新政的出台导致家居市场波动,企业发展压力加大。然而,这一年成都家具卖场却出现了新一轮新势力的扩张潮,一批家具卖场已进驻成都,还有一些家具卖场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开业。而随着行业低潮的持续,卖场内亏损经销商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如此,卖场倒闭也并没有阻止连锁大卖场近两年来“疯狂扩张”的势头。面对如此混乱的家具市场,很多企业和经销商越来越迷茫,家具销售渠道建设该何去何从?
借助宏观经济的快速提升,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洗衣机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进入2011年,*政策效益递减、房地产调控不断出台、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日益明显。历经了动荡的2011年,洗衣机行业又将迎来怎样的2012年市场态势?恐怕并不乐观……
2012不会“松绑”限购令带来一系列疲软
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其中提出,从5月1日起,北京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购房人在购买房屋时,还需要如实填写一份《家庭成员情况申报表》,如果被发现提供虚假信息骗购住房的,将不予办理房产证。这是全国首次提出的家庭购房套数“限购令”。
在此之后,包括广州、深圳、福州、厦门、上海等城市陆续出台类似的限购政策,北京的限购政策也经历了调整,成为所有限购城市中很为严厉的方案。今年7、8月间,限购政策还进一步扩容至部分二三线城市。
时至12月,对于2012年房产是否延续限购,似乎已经有了答案。海口、广州、深圳等3地已有明确态度延续限购令,来自多家媒体的报道称,住建部已在近日向各地喊话,要求延续楼市限购政策。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近日在一个论坛上表示,限购令年底到期后肯定还会继续执行。
房地产市场与家电市场,一直是被视作绑在一起的。如果其中之一被限令降速,那么,另一也必然跟着降速。反之亦然。有统计显示,今年11月份,全国空调库存高达2500万台,而8月底的库存为1600万台,已是2009年以来很高水平。格力、美的、海尔等一线空调品牌11月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0%至40%,一些二线品牌11月同比减产40%~50%;
洗衣机市场方面,2011年1-6月,国内城市市场洗衣机累计销量为1157万台,同比增长10.19%,销售额为242.04亿元,同比增长6.53%。而2010年全年国内城市洗衣机零售市场销售量为2247万台,同比增长了23.73%,销售额惠济军海医院咋样为470.14亿元,同比增长了25.37%。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的增长幅度,2011年上半年都比2010年有明显下降。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二三线城市限购令对冰箱、洗衣机、彩电等产品影响严重,尤其是冰洗市场,这两类产品在二三线市场早已普及,如果没有房屋成交,将直接导致冰洗销售疲软。就目前来讲,二三线城市家电增长主要依靠新婚新居、更新换代和尚未购买这三块需求来拉动,都是刚性需求。
“家电销量和房地产市场硬绑在一起,同进同退不是良策。”分析人士表示,相比家电产品来说,房产是更加耐用的商品,其飞速发展相对来说总是一个短期行为,而且受*政策的影响十分明显。如果此次因限购令而导致交易量下降,必然将家电拖进泥沼。“这是一个警示。家电企业应该趁此机会摆脱房产对家电销量的左右,而走一条依靠创新技术和品癫痫病能治疗吗牌建设实现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以旧换新将到期 政策推动不再明显
按照《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修订稿)》规定,本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推广实施时间为2009年6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记者从北京苏宁和国美两大电器卖场了解到,11月以来办理以旧换新业务的消费者明显增多。
赶在大限之前,京城家电市场的销售全面井喷,基本全部释放了消费需求。尽管近些年家电行业不太景气,但是癫痫病的症状以旧换新带来的政策推动效果还是较为显著的。如今政策即将结束,而元旦当天已经超过了12月31日的大限,所以此次圣诞节促销势必激起一大部分消费者赶搭末班车的消费行为。
那么明年呢?现今的北京车市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相信冰洗企业已经做好抱团过冬的准备。
就在近日,传出了美的集团大裁员的消息。美的集团已经对明年的行业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记者了解到,美的此轮裁员首先是从日电集团开始的。美的集团旗下的二级产业集团日电集团已向本报记者证实,其60多家合资销售分公司如今只保留了11家。
美的电器董事长方洪波指出,美的不排除为应对接下来的形势再作出相应的调整。癫痫的病因是什么美的制冷集团副总裁、新闻发言人王金亮则表示,受整个家电产业的影响,目前的举措是企业主动转型、提高附加值和运营效率的一种表现。
*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助理蔡莹透露,今年10月,国内冰箱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9.64%,洗衣机下降8.17%,空调下滑12.11%。蔡莹分析认为,成本提升、市场下滑、产能过剩,是白色家电行业面临的三大压力。
可以预见的是,在2012年各种政策推动不再显现的背景下,冰洗行业仍将遭遇市场寒冬,如何在收缩中进行组织架构和销售模式的转变,才是企业如何度过“寒冬”的关键。